2017国考申论:只有通过水的意象,才能体味儒之柔解析
来源:哔哩哔哩    时间:2023-08-31 19:39:58

“给定资料1”中划线句子写道“我们只有通过‘水’的意象,才能最真切地体味到‘儒’之‘柔’。”这句话内涵丰富。请你根据“给定资料1”,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。(15分)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要求:

(1)准确、全面,逻辑清晰;

(2)不超过300字。

审题:这句话读过去,就有两个看不懂的,一个是水的意象,一个是儒之柔。只有才是必要条件,把这个想成一个加强削弱,那就是水的意象的某个属性和儒之柔的某个属性相同,完成搭桥。

所以我们预判一下答题结构,先写儒之柔,再写水的意象通过什么属性转化成儒之柔的。

然后我们读材料。

汉代许慎《说文解字》中说,“儒,柔也”。一个“柔”字,切中要义,味道全出。宋词专家叶嘉莹先生在一档节目中就特地提到了中国文化的“弱德之美”。她由“儒”字的“柔”这一本义出发,加以阐释,把儒家所代表的中国文化性格多维度地彰显出来了。

儒=柔 -》 中国文化性格(包括弱德之美)

“儒”字中含一个“需”字,“需”有“等待”之义。孔子就说过:“君子藏器于身,待时而动,何不利之有?”孔子这里说的其实就是“需”的意思,它体现的显然是一种等待的姿态。

儒 —》等待的姿态

华裔英籍女作家韩素音,在描述一位华侨时说:“他是个中国人,有极好的耐心,能等待和忍耐。”这的确典型而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所特有的品性。韩素音在参观走访了中国内地之后,曾经感慨道:“我在这里重新发现了中国的弹性——它所固有的柔顺性,这使它不受外界危机的影响,同时也使它克服一次又一次动乱。”因此,我们虽说“儒者柔也”,但并不是说柔就是软弱无力,就是废弃一切作为。老子认为,“天下莫柔弱于水”,但是“攻坚强者莫之能胜”,这正是“天下之至柔,驰骋天下之至坚”的道理所在。俗话说的“水滴石穿”,就是“以柔克刚”的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。

承接上文。文化性格包含(耐心,忍耐,等待,以柔克刚)。柔不等于软弱

最后一句就是。水柔弱但不软弱=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。等于水的品质-》文化性格

其实,我们只有通过“水”的意象,才能最真切地体味到“儒”之“柔”。柔是“水”最为突出的特性。在中国文化中,以水喻道是有其古老传统的。譬如,老子说“上善若水”,他还说“弱者道之用”,此所谓“弱者”指的就是水的柔弱。他又说“水善利万物而不争”,就是说,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从不争夺,水中因此蕴含着大道理。管子就认为:“水者何也?万物之本原也。”如此等等,不一而足。我们知道,水是不定形的,它被放进怎样的容器中就成为什么样子的形状,但正因为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形状,所以才能变成一切可能的形状,这正是“道”的品格。更为重要的是,它以隐喻和象征的方式,透露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格。以水来比喻道的高明之处在于,它的意义是双关的:一方面确立了存在论的基本意象,让人们能够由此及彼地去领会“道”的深刻内涵;另一方面又奠定了道德论的基本取向,借助于水的“至柔”性格来凸显道德的品性。

柔是水最突出的特性=水不定形变成一切可能形状-》存在论方面和儒柔的本义相同。

承接上文,水的至柔的品质-》文化性格,奠定了道德论的基本取向。

应该说,中国传统文化所采取的等待姿态,与儒家固有的“柔”的性格之间,是有极深的渊源关系的,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同自然界、同他人打交道的方式。

儒柔的性格,双引号表示不是柔弱,而是至柔,之前也是一直在说至柔。

柔-》影响中国人同自然界他人打交道的方式。

在这里,不妨比较一下古典技术同现代技术在文化性格和文化取向上的分野,我们从中可以更深切地体会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柔性特点。这种文化取向塑造出来的古典技术,不具有征服自然界的进攻性和侵略性。例如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,就是采取因势利导、巧夺天工的办法,而不是采取逆自然而行的办法,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。它可以涝排洪、旱蓄水,通过自然而然的方式来对水加以调节。

柔-》古代人的品格-》因势利导,顺应自然-》以柔克刚。

整理一下答案:

1. 柔是儒的本义,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弱德之美,彰显了中国文化性格,包括等待,忍耐,以柔克刚。这种性格影响中国人同自然界和他人打交道的方式,采用因势利导,以柔克刚的方式。

2.这句话是在以水喻道,通过对水隐喻象征的方式,透露中国文化的性格。一方面水的意象是柔,不定性,和儒柔的本义相同,确立了存在论的基本意象,使人能通过水领悟道的内涵;另一方面水能以柔克刚,为至柔,儒的柔也不是软弱,而是中国文化性格体现的至柔品性,两者在品格上相同,奠定了道德论的基本取向,借助水的至柔凸显道德的品性。所以,只有通过水的意象,才能最真切的体味儒之柔。

根据几家机构整合,自己分析文段得到的,答案不一定对,大家理性看待。

关键词:

X 关闭

X 关闭